【未经授权,谢绝搬运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元旦已过,2024年已经到来。时间如白驹过隙。

长大才发现,一年四季,365天,24节气,记录的只是物候,自然万物的迭代变化,时间其实很短,小寒到了,年关又将到了,催促着打工人,又该是返乡的时候了。

小寒,是一年24节气中的倒数第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于公历1月5~7日交,便是小寒。

小寒的到来,宛如冬季乐章的序曲,宣告着寒冷时节的正式启幕,也宣示着一年将走到了年底。然而,“小”字之中,又透露出一丝缓和,意味着此时的寒冷虽切实存在,却尚未达到极致。

一、小寒的气候

和大寒、小暑、大暑等节气一样,小寒是一年四季冷暖更迭的记录和告示。

小寒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气温将进一步降低,寒冷成为这个季节的主题。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翻译过来,意思是小寒这一节气通常出现在农历十二月初,这一时节,大地在夏日里所积蓄的温暖能量已然消耗殆尽。

随着冬季的深入,严寒逐渐加剧,冷气在不断地积累中,最终冷变成了寒。不过这个阶段还不是最为寒冷的时候,所以称为“小寒”,即严寒尚未达到极致。

大约半个月后,当寒气累积到顶点时,才到达极为寒冷的时候,这时迎来了另一个节气——大寒。大寒的到来,标志着冬季的寒冷达到了高峰,一年中将迎来极为严寒的时期。为此,民间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等说法,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里表达的只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并不是一定到了大寒才是最冷的,有些年份也可能在大寒节气之前或之后是最为寒冷的时候。

不同于小暑和大暑的炎热,全国各地基本都能感受到炎热的浪潮。小寒和大寒带来的气温变化,更确切地说,在北方地区,尤其哈尔滨等东北地区更为显著。

小寒节气到,北方早已是银装素裹,一片皑皑白雪覆盖的景象。土地也早已被冻得邦邦硬,仿佛连大地都在颤抖。河流也早已冰封,成为了孩子们滑冰嬉戏的乐园。寒冷的空气像刀子一样刺骨,让人深切感受到冬天的严酷。

然而,这样的冰封景象,在读书君身处的南方广西地区却是难得一见。小寒和大寒的节气虽然也带来了气温的下降,但却远不及北方那种刺骨的寒冷。这里的冬天,依旧绿意盎然,花开满园,也正是砂糖橘丰收采摘的季节,给人一种别样的冬日风情。

二、小寒的物候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一候雁北乡:指的是小寒时节,大雁开始向北方的故乡迁徙。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大雁对故乡的眷恋,更揭示了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和适应。

尽管小寒时节依然天寒地冻,但阳气已在无声无息中开始萌动。大雁,这些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的候鸟,已然察觉到了北方的暖意。于是,它们开始整装待发,振翅欲飞,以避开南方的炎热,向北方的故乡归去。雁阵的出现,仿佛是大自然在宣告:冬天虽冷,但春天的脚步已然不远。

二候鹊始巢:小寒的第二候,喜鹊开始衔草筑巢,为即将到来的春天以及孕育后代做好准备。喜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鸟,其筑巢行为不仅体现了动物对生存环境的积极适应,也寓意着新春的到来和生命的延续。

三候雉始鸲:“雉”即野鸡、山鸡,在小寒的最后一候,雄雉开始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它们与雌雉一同鸣叫,声音响彻山谷。

小寒三候,说的都是鸟类对阳气萌动,春天将要到来的感应和响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祖宗对自然万物以及气候、物候变化的观察之细微入至,这些鸟类的行为和习性不仅与节气变化密切相关,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三、小寒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示

小寒节气的设立,源自中国远古的农耕文化。在古代,人们根据对天象和气候的观察,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便指导农事活动。小寒和大寒,作为冬季最为寒冷的时节,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影响。

小寒节气,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标志。此时节,北方农田进入冬季休整期,农民们以保暖为主,同时积极造肥积肥,为来年的春耕做好充分准备。而在南方,农民们则忙着种植越冬蔬菜,如菜心、油麦菜等,以保障冬季蔬菜的供应。

由于节气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所以老祖宗总结了许多的经验。比如民间俗语常说“小寒暖,春多寒,小寒寒,六畜安”。

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小寒时节天气异常暖和,或是雪花罕见,那么来年春天,则可能会遭遇“倒春寒”等反常气候的侵袭。如果小寒节气的天气是寒冷的,那么万物皆安。

当然,这些总结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在什么样的季节里,理应有相对应的气候,若出现异常,那么则可能牵一发动全身,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所以,老祖宗总结创造出来的24节气,它表达的不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更蕴含着诸多深刻的道理。节气的气候变化,不仅关乎着当下的冷暖,更是对未来气候走向的一种预示和警示。对于小寒节气,也是如此。

四、小寒节气的传统习俗及养生

1.腊八节

随着小寒的到来,农历时间也进入了腊月,这时,过大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而腊八节则是小寒节气前后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这个节日也称为“成道会”等,本来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日子。因为佛最早是起源于印度的,所以传说这个节日是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

在这一天,各寺院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活动,用精心挑选的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这碗充满敬意的粥被称为“腊八粥”。腊月初八前夕,一些寺院的僧人们会手持钵盂,到民间化缘,然后将这些化缘收集回来的米、粟、枣、果仁等食材,熬制成美味的腊八粥,散发给穷人、善男信女们。后来,久而久之,寺院做腊八粥的习俗逐渐传播到民间,成为了人们庆祝腊八节的重要方式。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腊八粥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宋代,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徐珂的《清稗类钞》中记载,十二月初八日,东京的各大寺院会用七宝五味和糯米精心熬制成粥。每到腊八这一天,不管是朝廷、官府,还是寺院以及普通的老百姓之家,都会忙碌起来,为的就是熬制一锅香气扑鼻、营养丰富的腊八粥。

到了清朝时期,这一习俗更是达到了巅峰。腊八前夕,朝廷都会向文武百官、宫女侍从等赐赠腊八粥,以示皇恩浩荡。同时,朝廷还会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熬粥食材,以供僧人们熬制更多的腊八粥,与民同乐。

喝腊八粥是一种传统饮食活动,也是一种养生活动。腊八粥的五谷杂粮具有丰富的营养,可以为人体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热量,帮助抵御寒冷;而干果的香甜,则为这碗粥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在寒冷的冬季,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不仅可以温暖身体,更蕴含着深厚的养生之道。

当然,腊八节传统的习俗活动除了喝腊八粥,还有泡腊八蒜等。

2.吃糯米饭

在寒冷的小寒节气里,不少地方的人们喜欢品尝由多种食材精心烹制而成的美味饭食,以温暖身心、抵御严寒。比如在广东地区,有吃糯米饭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精心选择优质的糯米做饭食,再配上炒香的“腊味”——广东人独具匠心地将腊肠和腊肉合称为“腊味”,增添了饭食的醇厚口感。而在南京地区,人们会将米饭和青菜、咸肉、板鸭丁、青豆等各种食材放在一起烹制。这种菜饭同样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成为了小寒日不可或缺的美食。

3.进补与养生

民谚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小寒节气前后,天气寒冷,需要注意肉食进补,人们会在此期间吃一些驱寒保暖的食物,如炖鸡汤、涮羊肉、熬姜母鸭等。

此外,在一年最为寒冷的日子里,还要注意养生,要“去寒就温”,避免寒气扰乱人体的阳气。在饮食上可以适当进补一些温热食物,如桂圆、红枣等,同时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来提高身体免疫力。

此外,冬季锻炼不宜过于剧烈,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来强身健体。

五、读书君说

总言之,小寒节气作为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还蕴含着生命的力量和智慧。通过了解小寒的气候特点、物候现象和习俗文化等,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感受这个节气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量 。

参考资料:王如,杨承清编著.中华民俗全鉴[M].2022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