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以张伯瑞为首的"金丹派南宗",或是以王嚞为首的"全真道",其创始人皆原为儒生,后学亦不乏儒士之流,增强了文人道士化的风气,另一方面,由道士与诗人的交游以及道派以诗歌传教布道,皆促进了道士文人化之风,提高道士的知识水准,改变了一般人对道士的刻板印象。文人道士化与道士文人化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巩固了道派的地位,促进道教文化的发展。
(一)文人道士化文人道士化"指接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道教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人不一定是道教徒,乃受时代风气影响而产生道教行为。"文人道士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形成。汉代的道教主要在民间盛行,魏晋时期,道教便开始由民间而进入豪门贵族的朱门大院,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中下士人,均有"奉道"的倾向,陈寅恪言:
意即道教在当时而言是儒学的补充,并非异端,故文人并不排斥。
葛洪画像
魏晋时的葛洪对于五斗米道在士族间的流传很有贡献。葛洪(28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出身于江南高贵的士族家庭,世代都有人在朝廷作大官。十六岁时开始接触儒家经典,但其对"神仙导引之法"特别有兴趣,并从郑隐学炼丹秘术。其在《抱朴子‧外篇‧自叙》中言:
此处之道家实指以长生求仙为旨的道教,在当时则指五斗米道。又《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言"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可知葛洪把修儒当作成仙的先决条件,调和了儒道。此外,他进一步把成仙之术和做官之道结合起来。《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言:
并举黄帝为例,言其是"先治世而后登仙"者,鼓励文人做官和求仙兼修。因此,五斗米道更为入世的儒家知识份子所接受。
自东晋起,士族信仰五斗米道骤增,
子猷为王徽之,羲之之子,可见不仅羲之与许迈交往甚密,其子且以许迈为师。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王氏从王羲之一辈起,名中屡世都带一个"之"字,万绳楠认为"之"字是作为五斗米道的符号而加载名中的,这种现象与王氏成为五斗米道世家是同时发生的。再如殷仲堪亦为晋代高级士族,对于天师道以符水咒说为人治病方术十分悉,
除世家大族外,一般的士大夫亦对道教的神仙方术十分向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由养性、服食之事可见嵇康对于道教有一定的推崇。
到了宋代,由于道教内部的发展以及朝廷的扶植,使得"文人道士化"的情形屡见不鲜,乃至宋元改朝换代之际,身为遗民的士大夫们在生活中亦有道教行为,特别是采药、服食的行为,于诗歌之中随处可见,如谢翱于〈九日黎明发新昌望天姥峰〉一诗中言"下有采药径,仙人招我来"表明游山之目的。又曾于候潮山采药,见珠母和石花,皆为养生之药石。还于山中采取黄精、蒲根。
谢翱
陆文圭常往来茅山之中,亦曾于其中采药,于钟乳石洞中,取其丹泉来漱口,期望长保青春。
诗人们不仅至深山之中采药,还亲自栽种,如方一夔自栽茯苓,期望"一朝服食尽,玉色还婴孩"。舒岳祥亦会长食"青精饭"以养谷神。此外,还有设醮祷雨的情形,如仇远于州厅见设醮祈雨的过程。牟巘曾斋宿致城隍清源渠,渡龙君嶅山五神于州宅以祷雨,又率郡僚吏申祷于庭院之中,不久即倾盆大雨。在在可见文人道士化的痕迹。
(二)道士文人化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在传道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诗词,主要保存于《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和《重阳分梨十化集》三书之中。
王重阳与全真七子
取名"全真"之意,表示它是纯洁不染它物的,且与"道"相合,既说明了全真道组织名称的基本用意,也点出此书的思想归旨。《重阳教化集》三卷,主要收入王重阳与其大弟子马钰互相唱和的诗作,具教育、化导门人之意。《重阳分梨十化集》则收入了王重阳以"分梨十化"之法暗示马钰夫妇入道的作品。
在王重阳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又可以感受到蕴涵自我心迹的艺术情感和艺术形象。他以曲寓直,在诗歌之中熔铸了癫狂道人和笃志教主的形象。又以一统多,内容主要有劝戒、赠答、咏物、抒怀四类,可谓多彩多姿。
王重阳画像
此外,金丹派南宗的白玉蟾擅长著述,留下著作多种。他的著作为金丹派南宗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把张伯端开创的那种寓道法玄理于诗词的文学传统发扬光大。
诗词对这些道士来说不仅是单纯的吟咏,更重要的是隐含内丹思想,具传教布道之用。自白玉蟾的示范作用下,其传人亦用诗歌来传道,亦助长了道派的势力。
张伯端
成为道士的文人们,依然会为文作诗,如董嗣杲于宋末入道孤山四圣观,度宗咸淳年间作《西湖百咏》,咏物寄情。此外,道士亦会与文人们交游,文人向道士请教道法,道士向文人索诗、唱和,如
柟即楠木,与桤木一样材质坚硬,为建筑和制作器具的高级材料。道士拟以楠木自喻,尽管流离失所,却不改其质,期许自己在异乡能有所成,如桤林般繁盛。由诗人和道士的交游中可见道士之文人化,如
陈道士和徐星韵之诗并寄予诗人,诗人亦和之。首联点出道士的住所及家世,以琳宫、绛阙表现道院的华美,家世背景为楚地之先贤。颔联言要用"心"观察事物的现象本质,而不被迷惑使自己走入困境。"谈客由来无负郭"一句用苏秦之典,
苏秦感叹如果他是拥有洛阳负郭田二顷的地主,就不会出来游说和谋求官职了。而在诗中,诗人以此典故映衬陈道士生活之清贫。"诗盟此去定忘年"则言参加诗人之盟会能令人流连忘返,勉励道士生活重心放在此处。
末联之"衰"或指身体上的衰弱,或指物质上的缺乏。以前者解,则末句之"千金"乃指孙思邈的医书《千金方》,提醒友人要照顾自己的身体。以后者解,"千金"则指富贵人家,与第五句相呼应,希望友人能安贫乐道,不以清贫为苦。
董嗣杲在游历庐山时,常和山中的道士相唱和,其〈寄庐山道士二首〉之一中有言:"才怀故里余清梦,方说庐山得好诗",在庐山之中所得的好诗,应为游历所得,可能为董嗣杲自作,亦可能是道士之作,其中唱和不言而喻。
山水画庐山
又吴成季道士曾和其弟会见于维扬,并寄诗于仇远,仇远亦和之。此外,道士不仅会吟诗作对,还会画图,陆文圭就曾经为马道士所绘之〈柳城春色图〉题诗。原为文士的王镃在宋亡后,遁迹为道士,隐居湖山,亦与同时宋遗民结社唱酬。其在
由此和诗可知作诗、学诗与求仙术为王镃所重视,均为提高自身修养、气节的方法。甚至发出"只消贫有诗传世,不要狂思药化金"之言,可知王镃虽为道士,却不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炼丹术(此处应指外丹),而看重诗歌的价值,突显自己身为儒家文士的特质,但又不以功名为主要目的。
故诗人们在求仙访道时不忘作诗吟咏,无论自己入道与否,皆会跟道士唱和,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亦促进道士文人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六朝社会文化心态》
《抱朴子》
《陈寅恪先生全集》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正统道藏》
《抱朴子内篇校释》
《新校本晋书并附编六种》
《真诰》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三洞珠囊》
《嵇中散集》
《全宋诗》
《南宋金元道教文学研究》
《益部方物记略》
《新校本史记三家注并附编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