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不做“葫芦”做“根须”

■李士杰

岁末年尾,很多领导干部和机关沉到基层摸实情、深入一线解难题,精准对接基层需求侧,推动解决备战急需、打仗急用、官兵急盼的问题,通过解难纾困凝聚军心士气,汇聚强基固本的智慧和力量。对我军这一优良传统,应当进一步传承好、发扬好。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下基层,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层至上的服务理念、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解决矛盾的问题导向。基层是部队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领导机关了解实际、问计官兵、提高本领的课堂。是不是常下基层、爱下基层,下基层时是做浮在水面的“葫芦”,还是做扎进基层的“根须”,检验的是领导干部和机关的党性觉悟和工作作风。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号召全军干部下连当兵时指出:“这样,我们的军队就是永远打不败的军队。”为什么下基层事关打仗成败?这是因为,火热的基层生活、真挚的战士情感,永远是革命军人的作风之源、精神之源、力量之源。闻汗味,增兵味,军旅自有真味;接地气,长才气,打仗自有底气。时刻牢记“我是一个兵”,像“根须”一样深扎基层,把“基层至上、士兵第一”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完成不了的任务、战胜不了的敌人。

有人说,如今信息技术发达了,常下基层的做法不合时宜了。此言差矣。现实中,为什么有的机关干部学历越来越高,指导帮建基层的水平却没有水涨船高?为什么联系方式越来越多样,沟通交流却并没有越来越顺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风不实,下是下去了,但好比葫芦掉到井里,还是在水上漂着。时代在变,但领导和机关干部“兵”的状态不能变,“兵”的本色不能丢。下基层时,要像“根须”一样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用流在一起的汗,凝聚起心在一起的情。

强调下基层时不做“葫芦”做“根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做“根须”更有利于深度互动、实现双赢。一方面,基层的一些难题,基层干部要么“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透彻,要么“剃头匠理不了自己的发”,需要借助外力;另一方面,基层的实情到底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原因在何处,都需要机关干部实地察看、现场感知、合力解难。只有既“将心比心”,又“将身比身”,亲身感知基层的冷暖痛痒,切身感受官兵的喜怒哀乐,才能通过下基层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解难能力和服务水平。

拘旧方不可疗新疾,居夏日不可御冬裘。时代在变,深入基层的方式方法也需因时而变。尤其要看到,我军“脖子以下”改革完成后,部队点多、线长、人散的“动”中特征愈发明显。下基层时,必须把握新时代基层建设特点规律,增强工作指导性科学性,聚焦“散”的特点,把握“动”的规律,指导基层提高动中抓建的针对性实效性,确保完成任务出色、全面建设过硬。

《尚书》中这样训诫官员:“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要求官员在为民服务时要做磨刀石、做舟船、做及时雨。文过千年,理却常新。下基层时,要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把调查与研究、观察与思考、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当兵不当“宾”,指导不主导,帮建不代建,就一定能成为促进新时代基层建设的“磨刀石”“舟船”“及时雨”,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作者单位:郑州联勤保障中心)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