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必从古村始。
从去年开始,经过约两年的社区容貌品质提升,位于广州海珠区的千年古村黄埔村有了一众新风景:
“拱辰里”门楼复建了,旁边的空地曾经杂草丛生,现在则打造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口袋公园,成了村里的“会客厅”;
文化中心广场旁的商铺,曾因破烂不堪全部空置,随着相关部门对商铺进行修缮,旅游线路容貌环境提升和打卡亮点的增多,人气旺了,商铺招租也旺了。
而更多的改变在细节里:口袋公园的座椅冬夏分区,怕冬季穿堂风吹到老人,还特意设置了屏风;为留住乡愁,树底下增设花基所用的红砖,多数重复利用了古村内一些老旧危房翻建时丢弃的砖头,凳子下面藏着的石头也是从村里拆除的旧居中“捡”回来的……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些改变背后,是城市建设思路的“迭代”,将城市建设中的关切从楼的高度、路的宽度那些冷冰冰的数据,逐步转向使用它的“人”,让人的需求得到观照。
古村如何出新彩?古村何以留乡愁?古村何以安流年?答案就藏在海珠的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里。
细节里的“气质”
在海珠区,有这样一个千年古村,从身兼三国领事的“黄埔先生”胡璇泽,到追回庚子退款的“清华大学之父”梁诚,一代代广州人从此出发,呼吸海洋文明的澎湃,胸怀故土支持祖国建设。
这个村落就是黄埔古村,如今游人络绎不绝。
社会常用“AB面”来刻画一个事物的复杂性。黄埔古村的“B面”,在一段时间里指向破损严重的旅游线路设备设施,绿化场地、场所缺失等问题。
近年来,这种情况开始改变。
2022、2023两年,海珠区用心用情,以“绣花功夫”精心实施黄埔南、青凤、鹭江、海洋、广船和敬和里等6个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海珠区城管执法局联合6个街道开展现场调研,找准社区容貌提升方向、主题和切入点。
区、街和社区密切联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邀请社区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在引导广大群众开展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的同时,通过摆摊设点、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听取和征集群众对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的意见建议60余条。这样的征集,让许多居民对城市建设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如今,在黄埔古村,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白日饮茶,午后闲谈,门前栽花,树下乘凉。
这样娴静的生活背后,是藏在各种细节中的改变。一座城市的格局和气质,也正是体现于细节安排中的底蕴。小到一块招牌,大到一条路,都体现着更精细化的城市建设和治理思路。
抬头望,视线范围内变得干净整洁。
站在黄埔古村牌坊前,视线500米范围内,以前医院、酒家等凌空、杂乱的招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古村打卡点指路牌。这样的拆除治理达1000余平方米。
低头看,下雨天村里的路不再泥泞不堪。
黄埔南社区居委会旁边有一条路,一到雨天便有很多积水和泥泞,附近的群众,以及去居委会办事的人,特别是老人家,进出很不方便。
“在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征集意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居民群众这个烦心事,街道优先安排资金对路面进行混凝土硬化。”琶洲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在征集意见过程中,街道还发现,居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对古村历史文化非常重视,于是按照历史痕迹修复了一座“拱辰里”门楼。
在新修复的门楼旁边,政府发动联社、房屋住户共同整理屋前杂物杂草,利用树木花基加建了休闲凳子,还在旁边打造了一个口袋公园。
“经过品质提升,屋前空地焕然一新,旁边房屋住户共治共享,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共享会客厅,受益的远不止他们,这里也是其他居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黄埔古村,经过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这样的口袋公园还有很多。这些口袋公园一砖一瓦充满岭南元素特色,精雕细琢尽显古村风格,与周围古祠堂建筑融为一体。在公园周边,垃圾投放点因地制宜而建,同样突出岭南古村特色设计,与周边环境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有效破解了垃圾“邻避效应”难题,古村垃圾分类特色线路再添亮色。
风貌肌理未曾大改,传统习俗依然存续,原住居民诗意生活,新兴时尚也有一席之地。黄埔南社区的容貌品质提升,成为了社景合一、文商旅融合的活样板。
文化中“有趣的灵魂”
在黄埔古村一口历史古井旁,转角花坛处,有一张凳子,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
这里原是一个不起眼且无生机的花基,只有一棵树几撮草。
“经过品质提升,我们保留花基设计,在上面铺设红砖,这些红砖全部是从古村内其他房屋翻建时收集来的。”黄埔南社区容貌品质提升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林慧说。
花基旁边的凳子下面藏着的石头也有来头,全部是从村里拆除的旧屋中“捡”回来的,既是资源的重复利用,也保留了古村元素,让浓浓的乡愁就地扎根。
踏在村里的麻石板上,隐隐有箫声入耳。曲径通幽处,“南箫王”郭大强的广州非遗大师工作室落户在了黄埔古村的紫霞居里。
“南箫王”郭大强是“郭氏粤声”笛箫制作的第三代掌门人,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被日益提升的社区容貌和文化氛围吸引,“郭氏粤声”选择了黄埔古村。
“这个古村社区始终保留着一种淳朴的感觉,很多历史的东西,让人看得到乡愁。我们也感觉到了海珠区对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安静的土壤,才能把这个事情做起来。”郭氏粤声艺术创作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武杰说道,在考察完黄埔古村的第二天,他们就入驻进来了。
选择这里一年多后,吴武杰也观察到,村里有着很多口袋公园,老人家坐在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现在,有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到郭大强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常有人和吴武杰说,想不到地处广州城中村还有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之地。
好风景常有,但好故事不多。如果说景色是“皮囊”,文化则是“有趣的灵魂”。
据黄埔联社副书记郭耀辉介绍,黄埔南社区容貌品质提升坚持寻找古村元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葺荒废古井,规整边角地打造口袋公园,提升古村祠堂名人故居周边环境,古村变得更加宜居宜游,政府推进的社区容貌品质提升让居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海珠区对社区文化的挖掘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各美其美——
青凤社区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蕴,打造特色网红打卡商铺,新增时尚墙绘、创意座椅等时尚元素,全力打造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品牌;
海洋社区辖内拥有省轻工技术学院、省轻工集团宿舍区及广州造纸研究所。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深度挖掘和展示轻工文化,设置浮雕文化长廊,展现社区底蕴,留住一代轻工人的乡愁记忆;
鹭江社区结合社区住户以电器研究院员工为主的实际,以寄托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乡愁记忆为切入点,在“归家芳径”增加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等文化展示。
“人”与“城”的联结
因为毗邻康鹭片区,在海洋社区的康怡苑小区,有很多服装厂会租用居民楼一楼当作仓库,布料堆放,存在很大的消防隐患。
“开展社区容貌品质提升以来,我们联合了安监执法队城管多个部门,坚决把‘住改仓’清出去,现在已把小区里10余家‘住改仓’全部清理掉,一家都没剩。”新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因为用作仓库屋主得到的租金较高,清理“住改仓”并不容易,街道花费了大半年时间,挨家挨户地宣传和整治才终于完成。
“我当时也是租给别人做仓库,但是经过政府动员,也看到这边环境有很大提升,于是我们决定搬过来自住。”康怡苑小区居民何小姐说道。
海珠区社区容貌品质提升的过程,更是社会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助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过程。让每一个普通人将自己视作城市真正的主人,是“人”与“城”的深刻联结,不仅回应他们的需求和向往,更激发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黄埔南社区广泛发动,引导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家家户户做好房前屋后杂物清理,腾出公共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共建共享提升成果;整合村社资源,撬动社会资金共建共享,吸引田心社、盘石本土文化等企业参与古村改造,实施村内老旧房屋“绣花”提升,打造精品公寓、民宿,扮靓村容村貌的同时,吸引更多青年人才留在琶洲、建设琶洲。
青凤社区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容貌品质培育提升。结合全街“门前三包”样本街打造,教育引导社区商铺落实“三包”责任,建设共享花圃,创意设计打扮自家门面,打造网红商铺打卡地,结合区委区政府打造“江南文商旅融合圈”决策部署,发动企业捐资兴建“碧水瑶溪”牌坊,打造商圈新地标,进一步激发商圈绽放新活力。
海洋社区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党员、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清洁、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以及对社区安全、消防等巡逻活动;围绕平安社区建设主题,发动楼栋一层业主配合开展消防专项整治,全面清理“住改仓”10余家;业主自发组织使用共有资金5万余元全面更换围院各楼栋老旧消防箱125个,共同守护平安家园。
鹭江社区针对社区一些退休职工喜欢种养花草,但占用空间乱摆放的问题,由政府提供花架,引导住户规范整齐摆放盆栽,住户精心管养,在丰富自己老年生活的同时,为扮靓社区一起出力,共建共享成效明显。
面向未来,海珠将对社区容貌品质再巩固、再提升,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字】南方+记者 吴雨伦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作者】 吴雨伦;苏韵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