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阴至等,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今笔者给大家介绍安徽广德冬至的习俗。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广德,古称桐汭,宋建军领广德(今广德市)、建平(今郎溪县)二县,至明清为州,故又称桐川,是一座有着1800年建置史的古城。然而,清咸丰十年至同治三年(1860-1864),太平军与清军,在广德激烈争战,同时又遭大瘟疫,广德居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其后,官府招募客民入籍开垦。这样大批的河南光州(光山、罗山为主)人、湖北荆州(钟祥、孝感为主)人、江北皖中(无为、安庆为主)人,以及邻近的浙江(温州、浦江为主)人迁居广德,以至广德人口结构十有八九为移民,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移民文化成为广德文化的主流,改变了千年广德风俗习惯。
我们不妨从广德冬至习俗古今变化中,了解广德移民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
康熙《广德州志》(门可荣主修,清康熙22年[1683])载:“长至(冬至)日,官民俱相庆,以贺阳囘(同回)。”古人认为冬至日冬阴气尽而阳气始回,故称阳囘,因此,也把冬至称为阳囘节。从康熙《广德州志》我们可以看出,康熙年间时及以前年代,冬至日那天,广德人从州属官员到民间百姓,互相庆贺,仅仅是“喜庆渡节”而已,保持了广德本土习俗。
但到了光绪年间,随着大量移民涌入,改变了广德冬至习俗。冬至日这天,广德人不仅仅“喜庆渡节”,而且跟随移民有了“祀先”习俗。光绪《广德州志》(胡有诚,光绪七年[1881])有载:“长至(冬至)日,官民俱相贺,是日祀先。”
从“相贺”增加了“祀先”习俗,为什么说是移民带来的习俗?我们可以从广德移民主要来源地河南光山、罗山以及湖北钟祥、孝感等地那里冬至传统习俗,来解释这疑问。
河南光山县冬至古代传统习俗为祭祖、庆贺、吃馄饨。乾隆《光山县志》(杨殿梓,清乾隆51年[1786])以及民国《光山县志约稿》(许希之,民國25年[1936])载:“冬至祭祖,食馄饨,互相拜贺。”
而同为古光州地区的罗山县,冬至日古代传统习俗仅为“相贺”,没有吃馄饨或饺子的习俗。乾隆《罗山县志》(葛荃,清乾隆13年[1748])刻版重修)“随官师,贺阴至(夏至称为阳至,冬至称为阴至)”
湖北钟祥县冬至古代传统习俗即祝福、祭祀。乾隆《钟祥县志》(高世荣,清乾隆6年[1741])的记载,“盖阴极阳生之候,即阳升化阴之初,故而班联望神京而祝万寿... ...应辰蜡飨南郊用祈来年之福。”其冬至习俗即祝福、祭祀。
而同为古荆州地区的孝感县古代传统习俗除了祭祀祈福,还有吃饺子的传统习惯。《孝感县志》(朱希白,清光緒9年[1883])则记载了冬至祭祀的来由,“冬至刑人耶,夫天地之阳气来复,而人间之杀戮相寻,为可惜耳。”故祀。至于孝感冬至日吃饺子,更是特别重要的传统习俗,孝感古代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 ,冻掉耳朵没人管。”
从上述广德移民主要代表地河南光山、罗山,以及湖北钟祥、孝感等地的冬至传统习俗,我们可以看出,冬至的“庆贺”、“祭祀”习俗,是我国冬至日习俗的普遍现象,而广德人在冬至日从单一的“相庆”到多元化的“相贺”、“祭祖”、“食馄饨”、“吃饺子”,则反映春外来移民文化的深深烙印。
从移民带来的冬至祭祀先祖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上个世纪末,《广德县志》(1996版):“冬至古称长至日,官民俱相贺,是日祀先。冬至前后有给祖墓包坟培土的习俗,至今犹存。”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移风易俗,广德人冬至祭祖的现象颇为鲜见,广德人在冬至这天,多为早上起来吃饺子的习惯较为普遍。
于今,广德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广德人正在积极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移民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和谐社会。
(作者:徐厚冰,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