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单位:大同市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李树云

北魏平城时代,是佛教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平城修建了许多寺院。据《魏书》记载,自文成兴光至孝文太和,平城寺庙建至百所,僧尼达到2000余人。如今,这些寺庙早已湮没无存。但经考古学家之手,一些寺庙的遗址得以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

大同铁牛里遗址,是一处以塔基为中心的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因其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加之出土造像做工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推测应为皇家寺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座寺院当年的盛况。

位置显要,应为官寺或皇家寺院

大同铁牛里遗址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操场城东街与御河西路交汇处,以西约310米为大同操场城东墙。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大同操场城为汉平城县故城,也是北魏定都平城时期的宫城所在地,目前操场城的东墙、西墙、北墙尚存部分墙体遗迹。操场城内已发现多处北魏时期的建筑遗迹,包括北魏一号宫殿遗址、北魏太仓遗址等。

2022年7月,大同市魏都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大同市操场城街北侧地块建设项目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在勘探区域的西北部发现铁牛里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于2023年6月到9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3个月的考古工作,铁牛里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确认这是一处以塔基为中心的北魏佛教寺院遗址。遗址出土的遗迹遗物十分丰富,主要遗迹包括北魏塔基、廊房基址、建筑倒塌堆积、灰坑、柱洞、柱坑、墓葬、石柱础等。该遗址的塔基及其回廊柱网保存校好,是目前平城考古所见结构最为清晰的一处塔基遗址,尤为重要的是,铁牛里遗址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佛塔坍塌后的遗迹,通过倒塌轨迹及堆积内丰富精美的造像可以回溯这一佛塔当年的壮观和华丽。

通过调查发现,铁牛里遗址在中心佛塔及南部门厅、廊房之外,在塔基的西部及北部均有建筑,这一发现对于全面了解北魏平城的寺院布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早期寺院布局没有固定的模式,它也是一个发展的阶段,平城就是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环,因为汉代的佛寺发现得很少,所以作为早期寺院,铁牛里遗址寺院布局对于建筑上研究寺院的布局也是很重要的。”该考古项目的负责人、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树云说。

根据出土的位置,考古队员们查阅了史书。《魏书·释老志》记载,“(天安二年467)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记载“(如浑水)水左有大道坛庙……水右有三层浮图。”

如浑水即现在位于操场城以东的御河,在铁牛里遗址东南、御河东岸现存一处北魏建筑遗址,两处遗址隔御河东西遥遥相望。御河东岸的北魏建筑遗址形制与水经注描述的大道坛庙大致相当,据此铁牛里遗址的塔基有可能是《水经注》记载的三级佛图的基址。根据史书记载,结合显要的地理位置,以及遗址出土造像做工精致,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推测铁牛里遗址应为官寺或皇家寺院,可能为北魏天宫寺遗址。

塔为土木混合结构,毁于火灾

据李树云介绍,大同现在已经发掘的塔基遗址有6处。其中云冈窟顶有3处,但是规模都比较小,还有一些破坏得比较严重。与之相比,铁牛里遗址出土的塔基结构非常清晰,因为它倒塌之后就地掩埋,所以保存得非常完整。

塔基位于遗址中心,原平面近方形,边长16米。现台基的北部已不存。台基夯筑而成,其外立面用细黄土作泥坯,外抹白灰作墙皮,起到保护和美化的作用。台基东、南、西三面分布有排列规整的柱础石,形成五开间的回廊结构,北面残存台基基槽痕迹,可见台基北侧正中原有一条踏道。

在倒塌堆积中含有大量的土坯砖块、细腻的黄白色土堆积、木碳屑等,可知塔心原为土木混合结构,为研究北魏平城时期佛塔的建筑形制增加了新的实物资料。根据《魏书释老志》记载,“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它的梁柱、门楣可能是石构的。“但因为是构件,很可能有的会被二次利用拿走,所以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零散的石构件,不是特别多,所以它的主体即塔心还是土木混合的,出檐上有一个覆瓦的屋顶,在前沿廊柱一圈可能会用一些石质的构件。高十丈,按当时的尺度来计算,应该就是在25米至27米之间。”李树云解释道。

那么,这个塔是毁于何时呢?由于塔基上方最上面那一层地层已经到了唐代初期了,所以就是不晚于唐代初年的时候,它那个地方已经是一片废墟了,而且上面很可能已经被相当厚的土层覆盖。“因为在塔基的南侧发现了两座墓葬,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来看,该墓葬的年代不晚于唐代。如果能看到上面全是瓦片,人们也不会在那个地方修墓,荒废以后上面应该有一层大概30多公分的黑土,因此肯定在不晚于唐代初年,它就已经废弃了很长时间了。”李树云说。

至于这座佛塔损毁的原因,考古队员们在倒塌的堆积物底部发现了烧毁的木柱痕迹,推测佛塔因火灾垮塌。此外,在发掘区还发现了排列规整的柱洞,柱洞填土中最晚的包含物为明代青花瓷片,推测明代时在塔基遗址上进行了二次营建,但具体修建的是什么建筑并不清楚。

发现埋藏坑,地宫最早的雏形

铁牛里遗址塔基中部发现一处埋藏坑,这是首次在平城时期的塔基中发现埋藏坑,这一发现弥补了北魏平城佛教考古的空白。埋藏坑为方形,边长有1米左右,暴露于发掘面,打破夯土台基,在明代二次利用时被破坏和盗扰,坑外散落有珍珠。在坑底部中出土珍珠、珊瑚、铜指环、钱币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埋藏坑呢?据李树云介绍,它的作用就相当于后来的地宫。但是在北魏时期,地宫还没有形成,埋藏坑就是它的雏形。这可能也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这种结构,也就意味着从平城时期就开始有了地宫的雏形,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修建地宫。

它的作用可能就是奠基,在埋藏坑中出土了许多北魏的珍宝,有珍珠、珊瑚、琥珀、指环、钗、五铢钱等,类似于后来的“佛教七珍”。佛教七珍,指七种珍宝,但所指并不确定,也不限于七种,而是泛指世间一切珍贵稀罕之物。即使是现在修建佛塔,也会将七珍准备齐整,铁牛里遗址埋葬坑出土的珊瑚、珍珠、琥珀等可能是后代佛塔地宫埋藏七珍的早期形式。

造像丰富精美,回溯当年的壮观华丽

铁牛里遗址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佛塔倒塌时的堆积,现存堆积分布于夯土台基的东、南、西三面,堆积的厚度由靠近塔基处向四周递减,建筑垮塌时形成。北部已不存。

倒塌堆积中的包含物十分丰富,最多的是瓦、瓦当等建筑构件,数量巨大,但残损严重,大多已残为碎片。瓦的规格多样,部分瓦表面磨光,做工精细且体积较大,瓦当主要是化生童子瓦当和莲花纹瓦当。此外,还出土了若干铁甲残片,甲片多为长方形,锈蚀严重,修复保护后可见甲片上均有穿孔。这是第一件考古发掘的北魏平城时期的铁甲,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北魏武士俑来观察当时的铁甲,但并不知道其具体的构造。这件铁甲清晰地展示了北魏铁甲的形制,对研究铁甲演变的历史十分重要。

在倒塌堆积物中,比较重要的收获就是大量的佛教造像残块,它们以泥塑为主,个体较小,均残损严重。其中保存较好的头像、身像有200余件,题材有佛、菩萨、弟子、童子、飞天、瑞兽等。佛像均为高肉髻,鼻梁高挺,面带微笑。菩萨像面容姣好,冠上多装饰璎珞。童子及弟子像出土数量较少,但造型生动,是北魏泥塑造像的精品。“虽然出土塑像以小型造像为主,但是根据目前整理出来的塑像,考古队员们在现场采集到两个眼部残块,大小基本上是人类眼睛的2.5倍,如果按比例来推测,它的塑像应在5米以上,可见塔内原来也塑有大型佛像。”李树云说。

如此多的佛教塑像,与云冈石窟有什么关系呢?李树云表示,平城是北魏的都城,铁牛里遗址又处于宫城的位置,相当于首都的中心位置,因此它里面的塑像水平都非常高,而且它对周围的那些塑像会起到很大的引领作用。云冈石窟在初期的很多造像,包括它的题材、风格、装饰等也会受到平城造像的影响。但是到了平城时代晚期,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成为重要的皇家寺院,云冈模式对全国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倒塌堆积中还出土有带彩绘的墙皮,推测原塔身绘有壁画。出土的部分塑像保留有彩绘,还有部分塑像残留金泊痕迹,可以想象,北魏时期该佛塔是多么的壮观华丽,金碧辉煌!

山西晚报记者 南丽江

1.铁牛里遗址塔基。

2、3.铁牛里遗址出土的造像。

4.倒塌堆积物中出土的若干铁甲残片。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