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迎龙年本命年!青岛市民政局带您走进青岛的“龙”地名

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通讯员 刘晓彤

2024年农历甲辰年,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龙年。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被世人骄傲地称为“龙的传人”。可以说,今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本命年”。那么在我们青岛,有多少以“龙”字命名的地名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吧。

“龙”的政区

【龙山街道】:即墨区管辖。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南部。东与鳌山卫街道相邻,南与城阳区、崂山区交界,西与环秀街道、潮海街道接壤,北与龙泉街道毗邻。因区内龙山(天井山)得名。境域属低山丘陵区,地势东高西低。有墨水河、留村河、南贡河、葛村河、团彪水库、盟旺山公园、龙泉湖公园和龙山风景区等。1956 年属井山区,1958 年属五一人民公社,1984 年改称留村乡,1989 年改称留村镇,2002年改设龙山街道,沿用至今。

【龙泉街道】: 即墨区管辖。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中部。东与温泉街道、鳌山卫街道接壤,南与潮海街道、龙山街道相邻,西与北安街道交界,北与金口镇、灵山镇毗邻。因域内有以龙命名的泉眼得名。境域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有莲花山、马虎山、豆腐山、龙泉河、莲阴河、段村水库、王圈水库等。有张家庄和台子龙山文化遗址。前身是 1956 年设立的段村区,1958 年 3 月改设段村乡,同年 9 月改设爱国人民公社,1959 年改称段村人民公社,1984 年改设段村乡,1994 年改设段村镇,2001 年改称龙泉镇,2012 年改设龙泉街道,沿用至今。

【九龙街道】:胶州市管辖。位于胶州市东南部。东与胶东街道、城阳区接壤,东南濒临胶州湾,南与洋河镇、黄岛区接界,西与胶西街道、三里河街道、阜安街道相邻。因境内九龙山得名。明清两代分属建信乡和济实乡,宣统三年(1911)到民国初期分属庸生区和陈圣区,1948年分属城南区和龙山区,1950年分属第二区和第十四区,1955年北部属城南区、南部属龙山区,1958年9月成立龙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夼集乡,1993年9月11日,撒销夼集乡,设立九龙镇。2012年改设九龙街道,沿用至今。

“龙”的山川

【伏龙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西南部。城市山头。占地面积 2.38 万平方米,海拔 86 米。清末与今信号山相连,统称大石头山,德国占领胶澳后,在两山头之间辟建今齐东路,较矮山头即今伏龙山。20 世 纪 60 年代后,建设海洋水文气象台。2005年改建为青岛市气象局及其气象台。1988年封山植树。1990 年辟建公园。

【龙斗山】:位于青岛市黄岛区黄岛街道。以传说命名,为民间约定俗成。相传青龙和白龙在山上打斗过,故名龙斗山。历史沿用至今。

【龙山】:位于青岛市即墨区龙山街道。龙山是崂山的余脉,又名小龙山、天井山,海拔虽只有81米,却是一座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归功于一条名为秃尾巴老李的黑龙,几百年来关于这条神龙降雨救灾、为百姓铲除奸恶的传说在即墨地区流传着。2006年12月,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即墨、文登、莒县及诸城所共有,2008年6月又被选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明代学者周如锦就曾感叹过:“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计,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巅有井,以栖小龙。”

【龙虎山】:位于平度市古岘镇。根据地势寓意命名,为民间约定俗成。寓意像虎蹲着,像龙盘着,形容地势险要,故名龙虎山。

“龙”的河流

【五龙河】:季节性河流。位于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中部。因流经五龙涧村得名。发源于青峰顶,西北流向,经葛场和周哥庄至五龙涧村东,与石门河相汇,流入崂山水库。全长 8.50 千米,流域面积 9.50 平方千米。

【海龙河】:入海河流。位于青岛市黄岛区中部。以历史传说得名。发源于张家楼街道丁戈庄北侧,自西北向东南依次穿过 204 国道、334 省道和 293 省道,于古镇营西汇入古镇口湾,全长 9.70 千米,流域面积 63.76 平方千米。

【龙泉河】:墨水河支流。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中部。清同治《即墨县志》称此河为“石河头河”,当地人称北大河,后改现称。发源于梁家疃以北,注入墨水河。东北—西南流向。全长约 20 千米,流域面积约 56.10 平方千米。

【龙王河】:胶莱河较大支流。位于平度市中西部。 因河道形状如龙,两岸又有许多小河簇拥,为众河之首,故名。源于平度市凤山北麓,汇花山、大豁口来水,在明村镇大小河子村南注入胶莱河。全长约 37 千米。支流有牛棚河、流沙河、龙浦河、漩河等。

“龙”的海岛

【龙口岛】:海岛。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巉山湾西南海域。因此岛及其连陆礁石形似龙口,故名。面积约 0.02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 25 米,距陆最近点约 1 千米。岩石系中生代侵入岩花岗岩体,表层为棕壤。无淡水,无居民。

【马龙岛】:海岛。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巉山湾东北海域。因岛形如马头龙身得名。面积 0.12 平方千米,岸线长 1.63 千米,最高点海拔 34.80 米。礁石质地为黄褐色砂岩及灰绿色砂岩、粉砂岩互层。

“龙”的路名

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内有龙字的地名有100多条。这些“龙”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以国内行政区划名称命名,如【龙江路】(以黑龙江省龙江县命名)、【龙城路】(以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命名);另一种通过吉祥嘉言组词的方式命名,如【龙福路】(因靠近龙湾,取第一字“龙”字,“福”寓意福气,福禄,有幸福安康之意)、【龙腾路】(寓意飞龙在天、腾空而起)、【龙舞路】(寓意龙飞凤舞)、【龙展路】(寓意展翅翱翔,巨龙腾飞之意)

“龙”的桥梁

【海龙河大桥】:跨河大桥。位于黄岛区丹东路上。以所跨河流名称命名。双幅桥。长 265 米,宽 24.60 米。2008 年开工,2009 年建成通车。

“龙”的建筑

【龙女祠】:元明建筑。位于莱西市七星河北岸。因祠内祀龙女三娘得名。始建于元代,明洪武二年重修。相传此祠祷雨辄应,又称靛泊庙。正殿为龙女祠,偏殿为水母宫,有文昌阁、关帝庙等古建筑。后被拆除。

【五龙桥】:明代建筑。位于胶州市胶东街道胶莱河上。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明代胶莱河西岸建有镇河庙,称五龙宫(现已不存)。庙内有一老道士为方便当地百姓,与徒弟多次化缘,筹措资金在此建桥,称五龙桥。现存 16 孔石桥。

“龙”的村落

【雕龙嘴】:村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东北部王哥庄街道。东邻崂山湾,南邻返岭后,西依二仙山,北邻曲家庄。地属丘陵,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由雕龙嘴、雕龙嘴西山、河北崖3个自然村组成雕龙嘴社区。相传清顺治年间,于姓由文登大水泊迁此立村,因村东有一山形似龙头,山嘴处有两株朴树,状若龙须,海中有一孤石,形似龙珠,故名村雕龙嘴。亦写作刁龙嘴。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有“钓龙嘴”。雕龙嘴西山位于雕龙嘴村西,河北崖位于青龙河北岸。村域建有雕龙嘴水库。

雕龙嘴村

【北龙口】:村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东南部沙子口街道。东与西九水隔山相望,南邻南龙口,西邻李沧区于家下河,北邻北宅街道沟崖。四面环山,张村河穿村而过,地势平坦。明洪武年间,胡姓由云南乌撒卫迁居青州矮槐树;永乐年间再迁即墨流亭,后移居此地立村。村东有两座南北走向的山岭,蜿蜒如龙,至村前束住,形如钳口,故名龙口。因村处其北,得名北龙口。

【南龙口】:村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东南部沙子口街道。东邻汉河,南邻中韩街道牟家,北邻北龙口、龙泉。四面环山,地势相对平坦。相传明永乐年间,许姓由云南棘林屯迁至即墨侯家庄定居,后迁此立村。村东有两座南北走向的山岭, 蜿蜒如龙,至村前束住,形如钳口,故名龙口。因村处其南,得名南龙口。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为“南龙”。

【五龙涧】:村落。位于崂山区中部北宅街道。东邻五龙,南邻七峪,西至石门山,北邻华阳。地属丘陵,山峦起伏。相传清康熙年间,阎姓由即墨阎家岭迁此立村,王姓从沙子 口南姜迁入。因石门山东有五条山涧,蜿蜒若龙,簇拥山村,以此名村五龙涧。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为“五龙涧”。

【卧龙】:①村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中部北宅街道。东临磅石,南与我乐隔河相望,西邻孙家,北依卧龙山。地属丘陵。相传明永乐年间,孙姓从山西“小云南”窝洛迁此立村。为念故乡之情,仍沿用原村名窝洛。清康熙年间,陆姓由皂户迁至白沙河南岸立村,称南窝洛,原窝洛遂对称北窝洛。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为“窝洛子”。1934 年沈鸿烈考察崂山,倡导雅化村名,见北窝洛后山岗有大石,酷似手摇羽扇仰卧的诸葛孔明,遂以窝洛谐音将村名改为卧龙。②聚落。位于胶州市中部中云街道。相传在清朝中叶为一佃户村落,村民除租种土地外,主要副业是做粥。因当地有一土垄,色黑质硬,与两边黄土颜色分明,宽二米,长二里许,蜿蜒伸入河床,状似卧龙吸水,故称卧龙。后以南北分为两村。

【蟠龙庵】:村落。位于黄岛区西南部泊里镇。东邻李家庄,南邻封家官庄,西邻大场镇肖家洼,北邻大场镇前官庄。地处丘陵。因人文地理实体得名。相传,明洪武年间,王姓叔侄二人由江苏海州荡芦三槐堂迁此立村。因此地山岭盘旋曲折,形如蟠龙,且有蟠龙庵,故名。

【盘龙庄】:村落。位于即墨区东部鳌山卫街道。东邻冯家河,南濒黄海,西邻顾家庄,北邻高山里。属低山丘陵地带。距即墨区人民政府驻地约 24 千米。面积 2.65 平方千米,人口 1560 人。相传,明洪武年间,鳌山卫陈姓官员在此地建立庄园。因园东小山形似盘龙,取名盘龙庄。清光绪《即墨县乡土志》标有“盘龙庄”。

【南龙湾庄】:村落。位于莱西市中东部望城街道。东、南至烟青公路,西邻田格庄,北至龙口路。地处平原,濒临潴河。相传明永乐年间,庄姓自山西迁此立村。因村西有一大湾,传说内有潜龙,故名村龙湾庄。后因县内有两个龙湾庄,本村偏南,改称南龙湾庄。

【龙湾姜家】:村落。位于平度市西北部新河镇。东邻宁家,南邻郭刘,西邻高辛庄,北邻綦家。地处平原。相传明天启年间,姜氏兄弟由昌邑苗头迁此立村。因淄阳河一条支流蜿蜒通向村中,形若龙头饮水,故名龙湾姜家,后称姜家。1982 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复称龙湾姜家。

【五龙】:聚落。位于青岛市崂山区中部北宅街道。东邻毕家村南山,南与洪园、北涧隔山相望,西邻华阳、五龙涧、七峪,北邻埠落。五龙河与石门河在此交汇,地势平坦。由五龙、五龙北涧两个自然村组成五龙社区。相传明崇祯年间,王姓由即墨迁此定居。因村靠五龙河,故名村五龙。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标为“五龙”。五龙北涧位于五龙河下游北岸。

【龙古】:聚落。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部大村镇。东、北濒刘家河崖、李家河崖,南靠龙古顶,西邻桃山。地处丘陵。相传元末,刘姓由四川迁至安徽,不久又迁此立村,初名刘家庄,因村处龙古山东北麓,亦称龙古,明末为与其他龙古村区别,改称下龙古庄,清后期再改称东龙古。明初,刘姓从诸城迁至龙古山下立村,取名龙古,为与其他龙古村区别,改称后龙古,清后期再改称西北龙古。明中期,刘姓从龙口迁至东龙古定居,明末迁至下龙古庄西,因地势较高,取名上龙古,清后期改称前龙古。3 村统称龙古。

【龙湾头】:聚落。位于青岛市即墨区南部通济街道。东邻黄家泉,南邻八里庄,西邻于家庄、山东,北邻小李村。地属平原。相传明洪熙年间,高、韩、卢三姓迁此居住,因附近有一池塘水质清甜,天旱不涸,又因其形似龙头,称龙湾头,故名村龙湾头。清同治《即墨县志》七乡村庄图和清光绪《即墨县乡土志》均记有“龙湾头”。

【龙湾庄】:聚落。位于莱西市中东部望城街道。东、南邻烟台市,西邻古城庄,北邻新店、胡家疃。地处丘陵。相传宋崇宁年间,戴姓由河南汶南县迁此立村。因村处龙湾之滨,故取村名龙湾庄。后又有他姓陆续迁入,成为多姓大村,遂 析为龙湾庄一、二、三村。

【龙池】:聚落。位于胶州市西南部铺集镇。东邻巩家庄,南邻小屯,西邻姜家庄,北邻陈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陈姓从杨家屯迁此立村。一说清天命年间,吴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村内有一天然涌泉,长年流水,水流似龙,名龙池;泉里有鱼,村民认为是神泉,故以泉名村龙池子。后村户增多,分南、北两村。

【石龙屯】:聚落。位于胶州市东北部李哥庄镇。东邻毛家庄,南邻王新,西濒大沽河,北邻桃园。地势平坦。相传,清康熙年间,陈姓在此割滩草,支草屋暂栖,后渐成村落,称陈家屋子。乾隆十六年(1751)胶州知州周於智一行多人乘船到村西时,听见河底发出奇异声音,即命抛锚停船,发现河底有一道石岭,横卧似龙,颜色绛紫,水击石岭发出龙吟般声音。知州大喜,遂将陈家屋子更名为石龙。后分为前石龙屯、后石龙屯。

“龙”的景点

【龙潭瀑】: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以其下落形态而命名。龙潭瀑瀑水源自崂山南麓的8条溪流汇成的八水河。河水自上而下在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从高约30米的悬崖陡壁奔腾而下。由于崖高水急,瀑击潭水,声若龙吟,气势雄伟壮观。瀑水在空中被山风撕碎,形成蒙蒙细雨,落下潭中激起满谷水雾,就像置身雨中,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著名的“崂山十二景”之一。

龙潭瀑

【白龙洞 】:位于青岛市崂山仰口景区太平宫北山涧。因民间传说得名。是由一块长约 18 米、宽约 12 米的椭圆形巨石扣压在5块鼓形的圆石上组合而成的天然石洞。洞高 2.50 米,深 8 米,宽 10 米。洞内供奉十八罗汉。元代道士丘处机在洞口石壁题刻 21 首咏颂崂山的诗作。洞额“白龙洞”为明代山东武举人周鲁题写。

【二龙山】:位于青岛市崂山王哥庄街道晓望村西。因两条山脉婉若游龙得名。山地面积 12.20 平方千米,海拔约 870 米。有塘子观、星石山、甘露泉、拇指峰、望望崮、太平顶等景点。盛产崂山茶、矿泉水、花岗岩。

【飞龙瀑】: 又称太子瀑。位于青岛市崂山外八水河东村南、北九水太子涧尽头。瀑水沿崖顶缺口倾泻而下,状如飞龙,故名。瀑高约 15 米,分两层,上层高约5米,下层高约10米,属三叠瀑,下有清潭,碧绿如玉,人称小靛缸。

【犹龙洞】:位于青岛市崂山太平宫西百余米处。初称老君洞,明隆庆年间山东提学邹善来游崂山,与同游的即墨县令杨方升取《史记》中“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之语,雅化为现称。系由 3块巨石构成的天然石洞,深 8 米,宽 4 米,高 2 米,可容 20 余人。洞前刻有“鳌老龙苍”四字。

犹龙洞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