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祈雨的传统,起初是龟甲加巫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至明清,就成了专业人士在用来祭祀的建筑里施法祈雨。

如今的著名景点天坛、觉生寺等就是曾用来祈雨的场所。

乾隆年间,有这样一件奇闻轶事,一位据说活了几百年的老道士被乾隆召来祈雨,事成之后乾隆却大怒,叫下人将道士拖出去斩杀,惹得观看仪式的百姓都震惊不已。

这场雨是否来得蹊跷?道士又因何惹怒了当朝君王?秘密就藏在道士的特殊身份里。

关系民生,君王重视

祈雨在古时候来说,是一等一的大事。一个大多数人靠着农业生产生活的国度,对天气的依赖程度自然不会轻,天气不好的时候收成就会下降,粮食产量一下降,整个政局都会跟着不稳。

古时候大旱、洪涝等灾害之后,朝廷往往会多管齐下保证当地的民生问题,遇到昏君在位,他治下的百姓只能自求多福,甚至被逼至绝境发动暴乱。

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东汉的黄巾军起义,隋末的瓦岗军起义,明末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政治昏庸带来的民生问题。

肚子都吃不饱了,尸骨都遍野了,谁还维护你所谓的专权统治?揭竿而起是必然的。

因此,为了封建统治的稳定,历代君王对祈雨这件事都极为重视,甚至有的皇帝会亲自下场,以“天子”的身份约束自身行为,虔诚祈祷,以求上天降雨。

康熙年间,辛丑山附近发生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灾,尽管有朝廷下拨的救济粮,当地还是饿殍遍野。

百姓自发的祈雨仪式迟迟没有结果,康熙便亲自带着群臣,步行至南郊进行祈祷。这场祈雨仪式刚刚结束,久旱的地方便聚集起乌云,将百姓盼了许久的甘霖降了下来。

皇帝或是官员亲自祈雨成功,也能为自己赢得威望,在那个迷信的时代,百姓们会觉得这是大人物们虔诚的心感动了上天,这场久别重逢的雨是上天看在人家的面子上降下的。

如此一来,每次祈雨成功,当地百姓对政局的敬重之情就会多延续上几十年。

因此,这一次旱情的发生乾隆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夜以继日,高度重视祈雨工作,祈雨的仪式要精心安排,祈雨的人员也是,一点儿都不能马虎。

在他焦头烂额之际,有个手下的官员向他举荐了一个人——在民间颇有声望的乔道士。

这乔道士乾隆早有耳闻,只是出于个人喜好与大局问题的考量,他并不喜欢这个人。此时大臣向他提这个建议,岂不是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只是在大臣解释了个中缘由后,乾隆倒是交口称赞,这不失为一条妙计。

得受赏识,实为棋子

原来,乾隆之所以不喜欢这个乔道士,是跟民间的传说有关。

乔道士是陕西生人,不仅在当地颇有威望,在全国都有不少他的“粉丝”。

据说他身材消瘦却不失神气,身着道袍,手握拂尘,不论是在深山还是城镇都能来去自如。

他所到之处,不仅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还能神机妙算,顺带讲一讲自己博古通今的那些故事。

讲得多了,人们发现他叙述起来似乎不是在说书上记载的故事,其眉飞色舞、口若悬河的模样就像是自己是亲历者一样。

一日旁人提起自己的疑惑,问乔道士:“先生是怎么知道了这些书中都没有记载的细节?”

被问到关键处,乔道士这一次没有再故弄玄虚,而是口出狂言:“我乃明朝人士,至今已活了几百个年头。”

这一下旁人都惊呆了,几百个年头,那不就是活神仙吗?此后,有关他的传说便流传到了大街小巷,而且越传越玄乎,甚至有说他是明朝贵族,因为清朝入关才隐居深山的。

这些话传到了乾隆耳朵里,他自然不高兴。当初清朝攻陷明朝都城,对负隅顽抗的王公贵族和官员百姓都没有手下留情,经过一轮轮的杀戮和教化才建立起稳定的政权。

现在一个臭道士的几句话,就激起了民众对明王朝的记忆,留着岂不是祸患?

况且乾隆对道家文化本身就有排斥心理,作为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的影像力非同一般,一些道家思想早融汇到了民间流传千百年的传说里。

乾隆信仰的是自己本族的萨满教,对藏传佛教也比较推崇,有什么重大的仪式都是偏重于请寺院里的住持来主持。

乔道士的每个特点可谓都是在乾隆的雷区蹦跶,他留着乔道士潇洒山野,不过是看在他在民间蛮有声望,他不好兴师动众抓捕罢了。

此时大臣的建议正好撞在乾隆的心病上:干脆叫乔道士来祈雨,祈雨不成功,皇上便借这个由头除掉他;就算祈雨成功,皇上也能借着“妖言惑众”的由头将他斩首。

对乾隆来说,这确实是除掉乔道士的好由头,当即就召乔道士入京,毕恭毕敬得请他为当朝百姓祈雨。

只是此时的乔道士还不知道,皇帝手中下着这么一盘大棋。

他只知道,自古以来祈雨者祈雨都不容易,而且身上肩负着传授自家宗教文化的责任。事成,自己的师门都跟着扬威;失败,则只能叫师门蒙羞。

碰上个不讲理的帝王,甚至可能降下处罚,让自己多年修行、行走江湖留下的名声一朝散尽。

当朝皇帝并不重视道教,自己这次祈雨成功,必能哄得皇帝喜笑颜开,说不定开心之下大笔一挥,还能在京城给道家划出一席之地发展。

对乔道士来说,皇帝亲授求雨一事,是压力巨大的挑战里藏着机遇,关系的可是整个道家的声望。

活了这些年,他还是头一次得到皇帝的认可,皇族势力谁不想攀附?就算是个清修的道士,也想给自己身上贴层金。

因此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乾隆“入京求雨”的请求。

皇恩浩荡,性命得保

求雨仪式之前,乾隆好吃好喝招待了乔道士,对他提的要求也是一一满足。

乔道士隶属道教,想找个道观设立专门的道坛,乾隆不仅同意,还派遣了专门的人员为他跑腿。

乾隆的一番示好下来,乔道士已经有点飘飘然,从未想过不怎么重视道家文化的君王,还能如此重视他这么个臭道士。

乔道士对自己的祈雨技术是很有信心的,毕竟道家文化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发展了千年,早就摸到了一套适合本土的祈雨模式,只要和实际稍加结合,就能求得一场酣畅淋漓的雨。

祈雨这天,道观外面围满了观看的群众,大家都焦急地等待着这个颇有声望的前朝道士,给他们快要干涸的土地带来一丝生机。

只见乔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蹦起剑指苍穹,时不时又手捧符水洒向大地,奇异的景象,叫人真觉得他是在跟神仙对话似的。

“雨来!”

随着乔道士虔诚的一身唤,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竟然真的聚集起云朵,乔道士的仪式刚刚落幕,雨水就哗啦啦撒了下来。

这一下群情激荡,大家知道快要枯萎的庄稼有救了,兴奋地四处奔走相告。观赏的大臣们也皆啧啧称奇,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道教文化刮目相看。

此时只有一个人心思复杂。乾隆身居高位,面露喜色,眉头却紧缩,沉默片刻他突然发令,叫手下人将这个妖言惑众的乔道士拖出去斩了。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蒙了,乔道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是哪里触了皇帝的逆鳞,为了保命只能跪下来拼命求皇上原谅。

大臣们见皇帝如此阴晴不定,也纷纷跪下来为乔道士说话,讲来讲去,核心思想不过是这时候杀了乔道士对政局不利。

久旱的土地初降甘霖,皇帝却要将求雨的功臣斩首,必然招制百姓不满。再说了,就算乔道士此前行为不妥,也罪不至死。

群臣一番进谏下来,乾隆也觉得斩首的刑法矫枉过正,经他这么一闹,乔道士对皇权的威严也有了具象化的印象,保住了命今后便也能管住嘴了。

于是,他便告诉乔道士:“今日求雨之功和昔日妖言惑众之过,功过相抵,今后你最好收起你那套言论,不能再踏入京城半步。”

乔道士此时吓得不轻,除了谢恩再说不出别的话,俨然已经没有了之前混迹江湖时口若悬河的模样,屁滚尿流逃出了京城。

关于乔道士所言真假如今已无法考究,但看他在皇权之下的弱势模样也能推测一二,说自己是明朝人士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套上一层神秘色彩,享受群众对自己的追捧。

没想到一时的吹牛差点害的自己丧命,他今后的宿命也只能是夹起尾巴做人了。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