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窄人多,隔壁建房”,是一条在农村流传颇广的俗语。笔者以前在一些村子古石碑的乡约中见到过,是一条乡村建房方面需要遵守的规矩。

这句话从字面上说,乍一看,前后两句话,好像前言不搭后语,没有内存联系。说实在的,这句话对现在很年轻人来说,确实比较晦涩难懂。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户在建房时,不能太过于自私自利,既要考虑到村里人出行方便,又要考虑到邻里之间的关系。

“路窄人多”指村庄内、邻里之间的道路本来比较狭窄,平时又有很多人来来往往,建房的时候不能建占用道路,让村里人或者邻居无法正常通行。

过去传统农村,在旧时社会背景下,村庄人口越多,村里人人越和睦团结,就越有安全感,大多数人喜欢聚族或聚群而居,离开村庄单家独户居住的很少。

因此,大多数的传统村庄,人口密度高,房屋鳞次栉比。有村庄的地方就有道路。一般来说,村里的道路虽然呈网格状布满村庄,四通八达,但是道路普遍比较窄。

村内道路具体要求,基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村里人家办丧事时,能让抬棺的队伍顺利通过;二是村里人家收亲嫁女时,能让嫁妆顺利通过。三是要便于防火,即路上能够同时站两行人,可不停地传接水桶,快速送水灭火。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

另外,还要求人们在盖房时,不能将屋檐延伸到路上,也就是不能挑檐遮路,屋檐滴到路上,避免房屋上的瓦片掉下来碰伤路人。

因此,很多传统村庄路宽的标准,一般的村内道路为三到四尺,村内的主干道为五到六尺。

这种标准,在过去农村都认为比较窄了,但是,过去农家非常珍惜土地,也就重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标准也就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也就足够用了。

如果放在现在农村,很多家里都购买了各种农用车、小汽车,需要给消防车留进出的通道,传统的村内道路就显得更加窄了。

“路窄人多”这句话就是提醒建房的村民,在翻修或新建房时,不要为了自家的利益,随意占用公共道路,使本来比较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狭窄,影响村里人或者邻居的出行。

建房时随意占用道路,往往会引起引发邻居的不满和反对,从而导致的邻里之间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出现打官司情况,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引起法律诉讼。

古代对占用街道和道路建造房屋,朝廷有严厉的立法和惩罚措施。

比如,《唐律》规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宋刑统》也有“侵巷街阡陌”条:“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明会典》也有类似的规定。

违者不仅被打板子,还要进行拆除,并恢复原状,既受皮肉之苦,也带来经济损失。

过去,农村占用道路建房,不管是村庄内的道路,还是村庄外的道路,都是一桩违反社会道德的事。

农村历来将修路架桥视为行善积德、功德无量的行为。老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拆桥毁路则被视为损人害人之事,让人瞧不起,遭人唾弃。

“隔壁建房”这句话指在村里盖房的时候,包括砌围墙,一定要注意自己家宅基地与邻居家宅基地的界限,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因为建房而导致的矛盾和纠纷。同时,如果两边的道路比较狭的话,尽量多留一些地方,用来拓宽道路。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实际上,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建房时,要充分考虑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尊重邻居的利益。

过去农村建房,邻里之间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纠纷隐患,一是宅基地的界限不清,当然也有故意越界的,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二是滴水过界,农村称为强势遮天;三是在打基础时,掏空邻居家老房子的基础,导致邻居房屋的安全问题;四是占用邻居的出行道路,让邻居要么绕路而行,要么没路可走。

因为过农村建房,一般只有一到两层,邻里之间的采光倒不是问题,现在农村由于都要建小楼房,都有三四层楼以上,就会遮挡邻居房屋的光线。因此,房屋的采光也成为邻里之间重要纠纷隐患。

“路窄人多”这句话就是提醒建房的人,在建房时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要充分考虑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尊重邻居的利益。在建房之前,应该与邻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并在村里公证人在场的情况下,把宅基地的“四至”划分清楚。

农村建房邻里之间的纠纷历来就有,如何解决呢?在清代有一个“六尺巷”典故,并有一首诗流传于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个典故在我国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并成为以和睦谦让的美德来解决邻里建房纠纷的典范,至今仍然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路窄人多,隔壁建房”这句农村俗语,是在提醒村里人,建房时要注意个人与村民、个人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尊重村民集体和邻居的利益,事前多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共同维护和谐、安全的乡村生活环境。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