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轶事
文/郑爱珍,系政协温县第九届委员会主席
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继承和保护好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用。
太极拳——虽然现在己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太极拳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那是2005年8月初,虽然正值酷暑,天气湿热,但温县文化局的人们正沉浸在搬到新家的喜悦之中。因过去的温县文化局在县城南广场,非常偏僻,交通不便,不是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就不知道文化局在哪。2003年3月组织调我去县文化局任局长报到时,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温县人,竟然也找不到路。后来在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下,通过县文化局全体人员两年的奋战,终于建成了,当时是全省领先的四个县之一的文化广场。好不容易搬进了新的办公地点,还没有完全到位,正在整理中……
太极拳申遗工作会
记得2005年8月3日,接到省、市《关于组织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20天内必须完成申报工作。全国申报太极拳的只有河南温县和河北永年。市县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太极拳申遗工作领导组织,并召开了专门会议,具体工作由市县文化局、体育局负责,工作地点放在温县。
8月5日按照县里安排,县文化局牵头,县体育局参与,其他各部门密切配合,要严格按要求、时间准时上报。
经组织研究决定,由我具体负责太极拳申遗的全面工作,抽调人员在县银苑宾馆集中办公。因要求20天必须完成上报任务,这就需要我们的所有工作必须在15天内完成并报省审定,才能确保按时完成任务。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员吃住在宾馆。并配备有打印机、复印机等有关设配。
市、县共 抽调有30多人。有温县太极拳发展研究中心史绍文、任承法、崔春冬、赵仕军,有曾经撰写出版《太极拳传奇》的赵乾杰、有熟知太极拳发展情况的陈家沟村支部书记张蔚珍、温县知名作家杨连仲 、张继峰,对太极拳有深研的太极拳大师:陈小旺 、王西安 、陈正雷、 朱天才、 陈庆州、陈俊凌、陈小星等,太极网创始人刘洪奇等,县文化局訾全谦、崔彦武、宋百温、严双军、刘小长、朱振武、闫忙种、王再见、谢国龙、冯俊卿、郭大玲等有关人员,县体育局原福全、王东方、冯大中等有关人员参加。市文化局、体育局也都派专人坐阵指导。市县有关领导也不时地到工作地点指导督导。
虽然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自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创编,世代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十四世陈长兴打破门规戒律,拳传外姓,从此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已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流派,随着改革开放,古老的太极拳正走向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亿多人习练太极拳。但太极拳方面的书籍资料甚少,能参考的文献资料并不多。申遗在全国也是新名词,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首例,没有范例可参考。虽然申报表仅有十几页,但涉及内容广泛。这就需要大量的求证资料如实物、图片、照片、音像资料、参考文献、保护规划方案和补充材料等,并制作申遗录像片,撰写解说词等等。
我们将抽调人员分成了议事研究组、材料组、资料收集组、资料打印复印组、后勤保障组、省厅对接组等六个组,并进行了明确分工。我除了负责全面工作,另外直接负责议事研究组和材料组。大家按照各自的分工全身心地工作,不分昼夜。
我们规定一条,因太极拳申遗事关重大,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所有事情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
特别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太极拳传承谱系、传承人的认定,弄不好太极拳界会出乱子,不利于团结和收集资料。
我们申遗领导小组一开始就集体研究确定了太极拳传承谱系、传承人认定原则。一是有书、碑记载的,以最早的传承记载为准;二是被主要传授人培养成名者;三是尊重历史,以事实为依据;四是主谱系传承到第十二代成名人物为止;(第十二代传承人认定条件:1、参加过国内外重大比赛并获奖者;2、在国内外授拳且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者。)五是境外外姓流派只记录到流派定型的人物为止;六是本县的外姓流派自定型人物下续记录时,依据“和氏”、“忽雷架”提供的资料进行研定;七是凡在传承关系上有争议的,以拜师帖为准;八是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望的、有传奇故事的,要附人物传记。并将此原则对外进行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太极拳名家、习练者、爱好者纷纷自觉参与到申遗工作中来.……
在大家的帮助下,收录了大量的太极拳名家资料,按原则要求制定出了太极拳历代传承谱系,充分调动了太极拳名家和习练者参与申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你”参与为“我要”参与,使我们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资料组共列出了20项工作,需要写的材料达十五个。由陈俊凌、杨连仲、赵乾杰、张继峰、任承法、原福全、刘小长、朱振武和我具体写,材料责任到人到天,写成一个、提交一个、集体研究讨论决定一个。
因为每个人所写的都不是过去自己熟悉的内容,多数第一稿都被打了回去,根据研讨意见重新写,有的材料反反复复3到4遍,大家也不厌其烦。
工作到第5天后,各种材料和事情交织在一起,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直把该研定的事情弄完,大家才放心地去休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大家对待申遗工作的态度都十分认真,每个材料逐字逐句修改,讨论得十分激烈,往往因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争的脸红脖子粗,我就耐心地仔细地看着听着思考着,等到讨论的差不多了,我才出面总结拍板。就这样把十五篇材料一字一句地进行讨论修改定稿。
特别是在讨论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本基特征、主要价值等方面,必须做到有据、准确、精炼、到位。大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走访知情人士、逐字逐句讨论提炼定位。经过半个月的日夜奋战,提炼出了太极拳精华,现在看来实属珍贵。
作者郑爱珍太极拳姿
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定为“四个发展期”。一是太极拳诞生期为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字奏廷,1600—1680),他依据太极阴阳之理、吸取诸家武术之长、融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出即能强身健体,又能保卫桑梓的太极拳。二是太极拳的成熟期为清代中期。太极拳经过百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和陈有本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老架一路(大架)、二路(炮锤)和小架,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总结,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言》、《太极拳战斗篇》等。三是太极拳繁衍期为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杨露禅(1799—1872),杨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传拳于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25—1893)、温县赵堡村的和兆元(1810—1890)和温县陈新庄的李景延(1825—1893),后三人分别创编出武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师承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全(从汉姓,1870—1942),衍生出吴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望城县)人孙禄堂(1860—1933),师从郝为真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氏太极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氏太极拳新架。四是太极拳普及期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今。太极拳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太极拳的基本内容有:太极拳理论、太极拳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拳推手法、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太极拳理论主要含有三个方面:一是太极(易)文化理论;二是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术;三是太极拳拳理(包括太极拳技法要求和太极拳推手原理)。
作者郑爱珍太极拳姿
太极拳具有独特的鲜明特征。一是文化的多元性: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用”为用。集儒家的“仁义为本”、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家的“慈悲为怀”诸多理念为一体,吸取了《周易》的“阴阳”论、“太极”学说、道教的导引吐纳、修身养性、传统医学中的经络学说、《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传统美学的理念等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多元的文化内涵。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对宇宙、人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理念。二是内容的丰富性:太极拳经过不断地衍变和发展,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了陈、杨、武、吴、孙、和等流派,各流派都包含有太极理论、太极拳套路、器械套路、推手方法等众多内容,仅陈氏太极拳就有20多种拳、械套路。三是攻防的独特性:太极拳运用太极的阴阳转换、五行的生克原理,以意导气,以气摧行,运用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螺旋缠丝、劲由内换等技击方法,化打结合、攻防并蓄、刚柔相济,处处体现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弱胜强的独特攻防技法。四是健身的科学性:太极拳融汇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阴阳五行、导引吐纳、经络学、运动学等原理,在意念的作用下,以意导气,以气摧行,虚实开合,螺旋缠丝,使内气从丹田出发,沿经络节节贯穿,达于四梢后回归丹田,从而达到培气、养气、聚气,平衡阴阳,外健筋骨,内强脏腑,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五是习练的便利性:太极拳之所以能在全球传播推广,除了它是集搏击、强体、健身、益智、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太极拳通俗易懂,不受年龄、性别、时间、气候、场地等影响,老少皆宜,便于学习和普及。
作者郑爱珍太极拳姿
太极拳的主要价值:一是太极拳吸取了《易》文化、儒、道、佛的精华,将古代的哲学、养生学、医学、运动学、力学、军事学、心理学、美学的科学理论融入武术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二是太极拳不仅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支奇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三是太极拳具有“性”、“命”双修的独特功能。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摧形的反复习练过程,培植中气,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人类健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四是太极拳要求的端、敬、公、正、仁、义、浩、勇、忠、信、诚、德等武德修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们提高思想素质,加强道德修养,促进中华民族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太极拳祖祠拳谱堂
为了给申遗提供更加详实的资料,给陈家沟陈氏族人做思想工作,把珍藏的家族谱系拿出来,供研讨。
陈氏家谱详细记载了太极拳的传承情况,传承有序,精英辈出。复制后作为重要的珍贵资料上报。
全国太极拳习练者,听说我们在给太极拳申遗,纷纷从全国各地云集温县,自觉地参与到申遗的行列中,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陈庆州、陈俊凌、陈小星、朱老虎、陈桂珍、陈素英、陈春爱、张福旺、陈炳、王战军、陈有华、张锡玉、陈庆雷等拳师和来自西安的陈立清、陈全忠、陈东山等拳师及三门峡等地的拳师,都把珍藏的资料和习拳的感悟如数家珍地奉献出来……
资料收集组对太极拳相关器具、制品及作品进行全面收集。如河南电视台拍摄的《拳乡行》、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传人录制的拳械套路光盘等。还有已故陈氏太极拳名家代表作品、陈氏太极拳当代名人代表作品、武术界权威人士代表作品等珍贵资料。
体育原福全局长不辞劳苦奔赴新乡、郑州、开封、北京等地查访资料……
张蔚珍、赵乾杰都是70多岁的人了,每天和我们一起研讨材料。
工作持续到第十天时,我也累得腰疼,就给老师们说:“各位老师,不好意思,我实在坐不动了,只能爬在床上参与讨论了”,老师们说:“你太累了!”……
由于复印材料太多,负责复印打印的严双军说:“把新复印机、打印机,都累坏了。”只好从有关单位协调供使用……
眼看着接近尾声,负责写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案的同志,外出查询资料没有及时返回,待到他回温再写,已经来不及了。大家都己经累的不行了,市局领导着急,我也着急。我说:“算了,还是我来写吧。”夜晚不顾腰疼和疲惫又熬了一个通宵把规划保护方案写出来,供第二天研讨,这才确保了在第15天上报省厅审核。
2005年9月1日正式上报文化部。圆满完成了太极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任务,市县领导给予了高度赞扬,并集体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瞬间……
通过这次太极拳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辛苦劳累,但受益匪浅。在申遗中,无形地对我是一次太极拳理论、太极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统扎实的培训,进一步了解了太极拳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对人类、社会所起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工作休息期间,众位大师悉心传授我太极拳,使我受益终身……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文,将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家兴奋地说:“太极拳发展的春天来了……”
太极拳事业沐浴着春风飞速迅猛发展,太极拳己经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达4亿之多。
太极拳又经过国家省市县和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历经十四年于2020年12月17日20时30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共享太极,共享健康,响彻寰宇。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福、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正在为全人类的健康、和谐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声明:太极拳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于时间久远,曾经为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辛苦和奉献的老师们和同志们,未能提到姓名的,深表歉意,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