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年味丨春节习俗知多少?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新春习俗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中国的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你还记得过年时那些印象深刻的习俗吗?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过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按照习俗,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一定要吃糖瓜、关东糖。这是因为传说在腊月二十三,每家的灶王爷都要回天庭向玉帝禀报这一年家里的情况,而又甜又黏的糖瓜能“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于是,人们会把糖瓜或关东糖摆放在灶台上祭拜灶王爷。由于祭灶的形式既隆重又有趣,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腊月二十四,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豆腐谐音“兜福”“多福”,也寄予了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六,去买肉”。根据习俗,这一天是上街买猪肉的日子。过去,一些地方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比较穷苦,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除了置备猪肉,腊月二十六这天,人们还要沐浴,清洗衣物、床上用品,甚至连家里的猫窝、狗窝、鸡鸭棚也要打扫干净,这叫“去晦气”。虽然腊月二十四已经打扫过房前屋后了,但腊月二十六这次打扫有“总结”的意义,这天扫洗完毕,就准备干干净净过大年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是大家出门采买年货的日子。这是因为距离除夕咫尺之遥,需要把所有需要的物品置办齐全。此外,腊月二十七还要宰杀自家的公鸡,用来作为年夜饭的食材。因为“鸡”与“吉”同音,有吉利、吉祥的意思。部分地区的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能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每回都留下一些,保证节日期间天天都能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二十八,把面发”,到了腊月二十八,各家各户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容易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也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北方的主食以馒头为主,南方则是年糕。此外,腊月二十八还要贴年画、窗花、春联等,红红火火的颜色让福气不请自来。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在北方地区,腊月二十九是一年中蒸馒头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各种各样的馒头,如寿桃、小动物等造型,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美好、步步高升。二十九还是上坟请祖的日子,有了祖先的艰苦奋斗才有后辈的衣食无忧,因此在除夕的前一天,人们会以隆重的仪式告祭祖先并“邀请”祖先“回家过年”,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而且,自腊月二十九开始,家中每顿饭前都要用最好的食物和菜肴供奉各位神灵和先祖灵位,然后全家人才能食用。
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
按照过年习俗,大年三十晚上人们要“守岁”,传说中名为“年”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就会来祸害人间,所以大年三十除夕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着饺子聊着家常,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春节,是集除旧布新、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上这些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报新闻编辑 邱琳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