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夏

农历正月初一,历史上又称元日、元旦、元正、元辰、正旦、正朔等。辛亥革命后,我国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于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仍习惯把它看做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等。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又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全省各地过年习俗丰富多彩。

祭祖。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在胶东农村,除夕一早,家家户户都将写着列祖列宗的“家堂轴子”挂在正屋正面的墙上。“轴子”前面的供桌上,摆放着香案、蜡烛和鸡、鱼、肉、馒头等供品,桌子里面靠墙的地方还平列着五碗带红枣的米饭,即“节年饭”,每碗节年饭的后面竖立着一道用白纸糊成、像小信封一样的“梳”,“梳”中间的红纸条上,分别写着五代较近去世的祖宗名讳。

吃饺子。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在胶东和临沂等地,烧火要用芝麻秸,意为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有剩余,意为“年年有余”。就餐时,除了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为人丁兴旺。

有的地方春节包饺子时还要包上硬币、枣、栗子、花生米等。在许多人看来,吃到枣和栗子,预示着大吉大利,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吃到花生米,意味着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吃到硬币,预示着能发财,如果小孩子吃出硬币,家长会特别高兴,认为这孩子有福气,将来能挣大钱。许多地方还会在初一吃素馅饺子,寓意是全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

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家人及亲朋好友互相道贺、祝福的习俗,它由来已久,至今不衰。拜年时,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年少者给年长者拜年。然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邻里年长者拜年。

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是拱手问好。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现在多为分送糖果。拜年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它能加深人们之间的感情、消除隔阂,调节人际关系。通过拜年,家庭更加和睦,邻里更加团结。

串亲。串亲又叫“走亲戚”,也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时间多从年初二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新女婿多在正月初二这天(胶东一些地方在初三)给岳父母拜年。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带给岳父家的礼物尤其讲究,莱芜一般带四色、六色,有的甚至是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其他各色分别是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等,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岳父家对姑爷也要盛情款待,莱芜等地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还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四个大盘。开宴前请来邻里长辈或有名望的人作陪,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父家给姑爷的回礼为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年糕各一个。过去串亲的时间也很讲究,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挑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求吉利,多禁忌。春节是一年之始,人们常将这天发生的事情,看做新的一年运气好坏的预兆,所以这一天在言语、行动上有许多讲究和禁忌。

言语上,春节要讲吉利话,像“死、丧、穷、破、坏、输、完了”等不祥字词都避免提及。大人在年前还一再嘱咐孩子,过年要多说吉利话,不能随便乱说。

行动上禁忌也很多,如春节不能打坏东西,万一不小心将碗碟等餐具打碎,也不能说话,要悄悄地将碎片捡起来,再说声“岁岁平安”的吉祥话加以破解。再如初一早晨煮饺子,一定要煮破几个,但不能说“破了”,而要说“挣了”,意为挣钱发财。其他方面禁忌也很多,如在孔孟之乡济宁,春节上供不能用丸子,因“丸”与“完”同音,不吉利;烧香忌拆封,因拆封即为“散”,也不吉利;年夜饭忌食菠菜,因“菠菜”音近“拨财”。尤为特别的是,曲阜孔姓家庭上供忌用鲤鱼,这是因为孔子的儿子叫孔鲤。

另外,菏泽郓城等地的人春节求吉利,还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年初一早晨,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抱着一棵椿树,正方向、反方向各转三圈,便转便唱道:“椿树王,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我长长了穿衣裳”,以祈求长高个子。

娱乐欢庆。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娱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秧歌、舞龙、狮子舞、跑旱船、踩高跷、武术表演等。在曲阜还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民众可以入庙祭拜观瞻。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和曲艺表演,还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地方小吃的,非常热闹。

胶东地区的春节娱乐活动称“耍光景”。耍光景的项目很多,最著名的是扭秧歌,秧歌队前面还有“活报剧”开路。“活报剧”一般取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扮演孙悟空等人物者身强力壮,手拿武器,为秧歌队开道,并维持秩序。胶东的高跷队阵容庞大,技艺高超。队员们化妆成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等,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边走边舞,动作惊险、令人叫绝。现在,赛球、赛棋、画展等活动逐步开展起来,进一步丰富了春节的娱乐活动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山东各地的过年习俗还有很多。这些过年习俗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一直传承至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
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