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一个很普通的古代地理学名词,被引进风水学后,一跃成为一个玄而又玄的存在。它聚王气、育帝王,被皇家视为私有“神圣空间”。而在民间传说里,皇帝为了江山稳固、一统万年,频频在全国各地“断龙脉”。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徐州,都有断龙脉的民间故事流传下来。
龙脉是什么?为何江苏会出现这么多断龙脉的故事?断龙脉的故事背后又隐藏怎样的民俗心理?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余红艳研究民俗学多年,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余老师,为我们破解谜团。
龙脉传说
在民间认知里,龙脉玄而又玄。它是一条清晰可见的山脉,同时又蕴含普通人看不见的“王气”。徐州、南京、镇江、扬州、常州……在江苏多地地方文献或民间传说中,都出现过这样的“龙脉”。
“九朝帝王徐州籍”。在民间传说里,徐州就有一条龙脉,就在云龙山。徐州的云龙山由九节山头组成,有如云中腾飞的巨龙。在民间传说里,秦始皇到徐州,发现这里有水龙之势,便埋下佩剑以斩“王气”;朱元璋也派刘伯温到云龙山,在龙头上打一眼深井,将龙脑打塌,又在半山修两个亭子,压住龙眼,以此断掉“龙脉”。
沛台实景图 明·唐寅 故宫博物院藏
刘伯温断龙脉的传说,还发生在扬州,刘伯温也发现一条龙脉:龙头守着运河;龙背高高隆起。刘伯温便在龙头处砌了一座水关来镇龙,在龙背上打一口井来钉龙。这座水关就叫“龙头关”,这口井就是位于古天宁寺内的青龙泉;龙背就是现北柳巷的一带高坡,那是扬州城最高的地方。刘伯温断龙脉的故事还发生在太湖的三山岛。
南京的龙脉传说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据说楚威王发现南京“王气”极盛,害怕对楚政权不利,于是以厌胜之术,在南京埋入一个小金人,加以压制,故此南京就有了金陵之称。“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金陵,见金陵隐隐有“王气”,便命人挖断方山、马鞍山、狮子山的龙脉,后来又引秦淮河贯穿金陵,改变风水,卸掉王气,还将金陵改名为秣陵。
镇江断龙脉的传说,也和秦始皇有关。春秋时丹徒名为“朱方”,“初,秦以其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徒三千人击破长陇,故名丹徒。”丹徒东乡的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听信巫言,认为此地有王者祥瑞之气,于是去“王”加“口”,造出“圌”字,以图困死瑞气。
丹阳县,原为云阳县,也是秦始皇发觉那里有“王气”,“故凿之以败其势,截其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
常州的龙脉传说发生在南北朝时期。萧道成17岁时梦见乘龙升天,祖坟所在又有王气出现。这宋明帝很不安,让“善占墓者”去察看。不想这个人却与萧道成有旧,回复宋明帝说,不过能出个地方官罢了。又秘密告诉萧道成,“贵不可言”。明帝不放心,又派人用方术去镇压,断了龙脉。这件事被记录在《南史》里。
什么是龙脉?
龙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汇聚“王气”,让众多帝王忌惮?
江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余红艳告诉记者,“龙脉”本指的是山脉的走势、脉络,因和灵动的龙类似,故称龙脉,这是堪舆学常见的概念。早在秦汉时期,堪舆学理论已经初步创立,“王气”的概念也在秦代出现。南宋时堪舆学进入地理学后,“龙脉”、“王气”两者叠加,被人为赋予神秘能量:如果“王气”移动并盘踞于“龙脉”所及的某地,那么,当地就会诞生新一代帝王。而龙脉所蕴蓄的这股神秘力量即“王气”让它被以帝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所占有,成为他们的私有“神圣空间”,反之,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破坏,以避免皇权旁落。
明清两代,堪舆学盛行,“龙脉”学说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庙堂,都同样被接受。在明代,堪舆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干龙理论,即将天下山川分成源出昆仑山的三条脉络(龙脉),中国所有山脉皆从这三条脉络分出。崇祯十四年(1641),礼部侍郎蒋德璟奉命勘察皇陵之后,奏称“中国有三大干龙,中干旺气在中都,结为凤、泗祖陵,南干旺气在南京,结为钟山孝陵,北干旺气在北京,结为天寿山诸陵。这三大干本朝独会其全,真是帝王万世灵长之福”。崇祯皇帝回称:“这三大干都从昆仑山发脉来。”崇祯此时大概也没想到,再过三年,朱明王朝就灭亡了吧。
金陵五景图卷 清·樊圻 上海博物馆藏
既然天下山川皆从三大干龙而来,江苏的山脉又归属哪条干龙呢?按当时的文献记载,三条龙脉中,起自岷山的南条干龙,东行为天目山,然后分为四支,其中一支入海门,一支为南京;中条干龙有一支尽于南通州;北条干龙则于江苏无涉。
龙脉传说的背后
江苏各地为何盛产龙脉传说?这得益于江苏厚重的人文历史。
江苏是人类最早生息繁衍的地区之一。在这里,刘邦、项羽奋起,逐鹿中原,搅动历史风云;汉末分三国,孙吴、东晋以及南朝宋齐梁陈先后建都南京,与北方势力相抗衡,江苏地区逐渐成为东南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唐朝时,出现“军国大计,仰于江淮”的局面。明清时期,江苏粮、盐产量居全国之首,科举状元占全国1/3,江苏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物产最富饶、文教最昌盛的地区之一。
余红艳分析认为,镇江、南京的龙脉传说主要和秦始皇有关,其背后是秦政权对吴越地区地方势力的担忧,它隐射的是国家对地方的权力控制的政治隐喻。
余红艳介绍说,在秦始皇东巡前一年,发生两件事,一是“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龙死”。这两件事的发生,让秦始皇对民间反抗情绪的高涨十分恐惧,吴越地区距都城咸阳较远,秦在占领吴越故地时曾引起激烈反抗,所以秦始皇对东南地区存有疑虑,他想以东巡的方式去震慑地方反抗势力。
南京、镇江两地的龙脉传说,其背后暗含的是秦中央政权与吴越地方势力两者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紧张关系。
徐州、扬州两地的龙脉传说,反映的同样是传统社会中央与地方的紧张关系。
金焦落照图局部 明·文徵明 上海博物馆藏
那么,龙脉传说为何会经久不衰,至今都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呢?余红艳认为,在朴素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地灵方能人杰,地与人息息相关。抛开堪舆学部分,地理学上的山脉,其实是当地民众生活的自然环境,更是地域文化精神得以形成与传承的文化空间。口耳相传甚至被写入地方志的龙脉传说,是当地人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神话,也是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与敬仰。
“龙脉”理论是古代学者主观地理解、整理山川形势的一个结果,影响中国地理学长达数百年。1919年后,“龙脉”学说在科学的审视下渐渐衰落。1934年,地质学家丁文江还奉劝同行“少讲些龙脉”,以便让“中国青年渐渐的了解地形是怎样一回事”。而现在,人们早已在当代地理学的指引下,科学地客观地认识天下山川。在日常生活中,也早已形成扬弃堪舆学中的迷信成分,形成更加科学的生态观。
校对 盛媛媛